鲁迅的“一棵是枣树,另一棵还是枣树”属不属于废话
答案是不属于。看到过一个比较透彻的举例是这么说的,枣树这个意象不常见,蕴含的感情不好理解,但如果换成其他意象呢?
比如枕头——“我家里有两个枕头,一个是我的,另一个还是我的”,是不是孤独感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呢。
比如老婆——“我家里有两个……”,算了,这个法律不让:shutup: 很明显不属于废话,首先,因为他是鲁迅,别人用可能是废话,但是他用不一定(눈_눈)
其次,因为当你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,我家门前有两棵树,一颗是枣树,读到这里肯定想着另外一颗,一定不会是枣树,结果突然间发现另外一棵还是枣树,就起到了引读者阅读兴趣,激发读者的兴趣的作用,可以说更是文章的一个亮点,但这个亮点只属于第一个人,后面使用类似手法的,只能被称作效仿者,例如第一个在作文中写母亲去世了,自己十分思念他的人,写的是极具有真情实感的,后面写的话就有些套路和模式化,差不多是一个道理,以上就是我的解读。 人在失神的时候,口中的话常会喃喃的重复几句,无意识的重复正是他不定的心灵。
伏契克也有类似的话,《绞刑架下的报告》:“从门到窗子是七步,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。”
集中营里的生活确实是单调而乏味的,他在走廊中慢慢的踱步,心里一定喃喃的这么说。但单调的背后是即将到来的绞刑架,伏契克的心中是否也有无望的彷徨呢?
鲁迅写作《秋夜》时,北平的气氛"实在黑暗的可以!"他正与黑暗进行持久而任性的战斗,可这个战斗却是孤独而无望的,他不知道明天是否会到来。难道要“躲进小楼成一统,管他冬夏与春秋”吗?不知,无数的青年人们流血死亡,可他们的鲜血却换不来明天的希望,黑暗依然笼罩着。他独自一人站在院中,看见了门口的两棵枣树,是否也会像伏契克一样喃喃的说呢?
页:
[1]